第173节(1/2)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0-02-0119:15:18

问:热河的情况怎么样?

答:没收到电报(这个回答让我也顿觉无语,有这样指挥打仗的吗?)。

不过日军并不多,不用担心(我都要晕过去了,还不担心?热河马上就要归别人了)。

又问:25师马上就要赶来了,怎样使用?

又答:休息,休息一下再说吧(敢情你们根本不需要援军是吧?)

再问:对日作战有哪些注意事项?

再答:日机有些厉害……具体嘛,可以找王以哲研究研究(你自己也不清楚还是搞官僚?巨汗一个)。

杜聿明的问话步步紧要,没一句废话,这就是一懂行的。

少帅支支吾吾,没一个答到点子上,也不知道他是不懂呢,还是不愿意跟人说。

杜聿明后来几乎是被人轰出来的,因为少帅已经被问得有些急了(“连喊副官倒茶”)。

出得门来,这位日后被称为“昆仑雄狮”的名将不得不仰头长叹一声——

“小事(日常事务)聪明,大事(抗日战事)糊涂。可乎?”

看来,有时候所谓名将也就对打仗那点事拥有发言权。

杜兄,如果有一天你也坐到那个位置,你就会明白,在你看来的小事,在别人可能是大事,在你看来的大事,在别人可能是小事。有什么“可”不“可”的?

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才会豁然开朗,而不至于耿耿于怀。

可是军人偏偏喜欢穷追到底,杜聿明尤其如此。

少帅这里摸不到什么,他就想到军分会去打听一下。

这个想法,我认为不错。

因为一般说来,要求领导对具体东西很熟也的确很难,而且越大的领导越可能是这样,毕竟人家管的是宏观嘛。

军分会的参谋们应该更有发言权。

去了以后,杜聿明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参谋处的负责人都不在,旁边的人说是有私事需料理(这倒符合东北军政长官们在大敌当前时的习惯)。

那些旁边的人——就是那些留守办公室的小参谋们,则问什么都不知道。

你还不能责怪他们,能呆在办公室,那已经够意思了,起码比出去处理私事好吧。

杜聿明后来再一打听,原来所谓料理私事,就是准备逃命。

这就让人简直要对小参谋们由生敬意了。

比之于自己的领导,他们的表现真的算是不错。

当然了,杜聿明这趟提前来北平,也不是全无收获,至少他让北平民众知道中央军马上要来了,人心因此安定了不少。

关麟征师是单衣薄衫,赤足草鞋进入北平的。日本人是有条件提供辎重,他们不重视,而我们即使重视了也没用,因为所谓的防寒装备,我们根本就没有。

此时的华北大地上仍然是冰天雪地,古北口一带更是一片苍茫。

人心都是肉长的,何况这是一群要去流血拼命的好汉。于是北平各界就发动人们搞捐助。谁家有件棉大衣、皮大衣什么的,就拿出来给他们。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总好过一点没有。

捐了衣服,还得捐工具。

长城周边的山地上,不都是很难挖动的岩石吗?

不可能让关麟征师的官兵们拿双手去挖吧。

大家又捐。

堂堂中央军,上场打仗前还不得不接受老百姓的捐助,举世恐怕也是少有。

接下来还没轮上打仗,就是走路,而且走得又累又不痛快。

(403)

2010-02-0209:04:29

由通州前进至密云。140里路,2天总要走吧。走在路上,就听到消息,说是承德已经丢了,心里这个憋屈。

到了密云,觉还没睡踏实,半夜三更又接到命令:古北口外围阵地打起来了,得赶紧去增援。

二话不说,爬起来就跑。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9日上午8点,终于到达石匣镇——就是长山峪黄土梁的王志军团快顶不住的时候。

这时候就没法再往古北口开了,原因无它:日机上班了,得错开该时间段。

经过商量,部队暂时交由75旅旅长张耀明(黄埔1期)指挥,关麟征和杜聿明先乘汽车到古北口与王以哲联络。

这一路上,两人都皱起了眉头。

此时东北军正在大批向南撤退,大白天的,也不管日机是否会来轰炸,反正乱糟糟的都是人,步兵,骑兵,炮兵,行李辎重队,没有次序,没有队列,大家都挤在一条路上,把路都给堵死了(“道路为之阻塞”)。

这哪里是军队,难民团大概都要比他们好看一点。

给这股人潮一弄,汽车自然也开不快(“车行如牛”),一直到深夜12点才到达古北口。

古北口街上也是一片混乱,到处是张皇失措的人马。一打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