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节(1/2)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0-02-0314:35:53

不管有没有问题,安全第一,我还是不能离第一线太近。

别说第一线了,张廷枢甚至连第二线也不愿意呆,他带着师部和其他直属部队跑到相对更安全的石匣去了——关麟征师刚刚从这里开赴南关。

下午2点半,川原一声令下,日军展开全线进攻。

他也把部队分成了左中右三路。

不过右翼显然并非其攻击重点。因为在那里川原只派了一个三宅骑兵联队(含2个骑兵中队和1个机枪中队)。

骑兵联队跑起来倒是快,抄个后路也合适,但如果让他们下马进攻敌方阵地,那还不如一个步兵大队更有力道呢。

当然了,川原也没光派骑兵,步兵他也派了。

多少?

2个步兵小队。

右翼不是,难道是左翼?

也不对。

川原仅仅派了第32联队(田中联队)第2大队上阵。

到这里,我想傻瓜都知道川原打的是什么主意了。

古北口关门正面,这才是真正的攻击重心,川原旅团三分之二的兵力都集中此处!

我可以站在很公平公正的立场上说一句,在进攻方面,日本人的能力的确是数一数二的。

没办法,人家在国内天天练的就是这个。

面对长城要塞,川原并没有采用通常的正面强攻手段,而是雇用了一个当地人,从一条隐蔽小道绕过长城,从背后向蟠龙山制高点发起了攻击。

这个“当地人”自然要归属到汉奸一列,不过我想知道而不知道的是,“当地人”如此热衷于当汉奸,帮着日军来打东北军,是否也跟汤大虎在热河当政时搞得民怨沸腾有关。

面对日军大半个旅团的全力攻击,贺奎团就算整团开上来也不一定顶得住,何况只是“一部”。

毫不意外,守军马上就呈崩溃之势。

仅用半个小时,第17联队(长濑联队)就攻占了蟠龙山制高点。

本来这并不是完全不可以挽救的。

其时,只要张廷枢跟关麟征联系一下,让自己的主力和南关的25师合力发起反攻,同时右翼的戴安澜团注意向中间靠拢,还是有希望扳回局面的。

遗憾的是,张廷枢并不在一线指挥,对前线情况知之了了,而东北军似乎也没有跟友军密切配合,共同御敌的打算。

大家各打各的,浑不相干。

在当天的右翼龙峪沟战场,与戴安澜团对阵的是三宅骑兵联队,面对戴安澜团这样的强力步兵团,日军要把骑兵当步兵用,自然难以见到效果,所以阵地一直纹丝不动。

但由于不知道其它两个方面,尤其是古北口正面发生的情况,在遭到日军攻击后,关麟征和杜聿明很自然地产生了误判断,认为日军攻击重点在右翼。

这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从长山峪过来的大道呈“z”字形,先经这里,再至关口,而根据日军一贯使用的战术来看,他们最喜欢也最擅长运用包抄迂回。

从右翼突破后形成包抄,可以看成是这一战术的实际运用。

关麟征和杜聿明都不是第一天打仗,于战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属于职业军人才具有的那种灵敏和本能的嗅觉。另外,中日双方也并非首次交手,特别是经过此前的“一二八”淞沪会战,中国军人对日军的战略战术已有所了解。

(408)

2010-02-0319:04:10

然而,在对情报不能有效掌握的前提下,你所做的一切判断仍然可能是在猜谜语。

别的谜语猜错不要紧,这个谜语猜不对却是致命的。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成语: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据此,关麟征不仅没有让戴安澜团向中间靠拢,反而命令该部主力向右翼集中,并将阵地继续向东延伸至龙峪沟以东500米,从而使其与东北军的结合部更加薄弱。

除杜聿明旅坚守南关二线(25师为两旅四团制)外,关麟征急调作为师预备队的149团(王润波团)集结于古北口东关,进行策应,又从中抽出1个营,警戒司马台长城一线,以防日军从这里抄袭后背。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右翼。

中间没有人补位,亦无人增援,空档越来越大,直至不可收拾。

从古北口正面退却的东北军既未向右翼和南关二线的25师通报这一紧急情况,亦未要求友军“向我靠拢”或予以增援。

退就退了,丢就丢了,有什么了不起。

到下午5点半,日军已完全占领了古北口正面制高点,并将战线推进至长城以南。

晚上,日军把大炮运上了制高点,在其两侧都布置了炮兵阵地。

一招定胜负。至此,战场的主动权已被日军牢牢握在手中。虽然此时日军在两翼都未能取得大的突破,但这已经不重要了,而后战场的基调将朝着日军希望的方向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