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节(1/2)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0-02-0209:17:58

作者:1946年宪法回复日期:2010-02-0200:43:28

在江西战场上,关麟征和陈赓这两位昔日同学拔刀相见,打得难分难解,直至抵死相拼。

—————————————————————————————

老关,好像陈赓去江西中央苏区是在被捕又逃脱后吧,那时他当了彭杨步兵学校校长。和关麟征交手应该是在鄂豫皖吧?查了下,交手的还有一位关的黄埔同学——徐向前。

—————————————————————————————

宪法兄说的是,此段确为我行文不细之故,应作鄂豫皖战场

2010-02-0214:36:49

作者:随风而动的闲云回复日期:2010-02-0213:53:20

川原自己从左,长濑从右,一左一右,分别攻击公路两侧山地。这时候,日军进攻部队加起来已经有2个大队,相当于中国军队2个团了,从数量上就超过王志军团的一倍——

日军的一个大队是乎只相当于一个营吧,因为小队=排、中队=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军的编制数量,在不同时期并不完全一样,常备师团兵员多,像弘前师团这样的早期部队,大队应该是相当于我们一个团的。到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本扩充部队,其数量就没有这么多了,很多部队确如仁兄如言,大队仅有一个营,而其师团也达不到一个军的标准(按其原来设定,师团决不是一个师,而是应相当于军的,如此类推)。

另,多谢大家厚爱,在下铭记在心,当多多努力。

2010-02-0214:43:04

什么事?

你王军长得留在北古口前线主持大局。

王以哲顿时哑口无言,作声不得。

一旁的关麟征看看这不是办法,于是他提出可以按照这一模式来布阵:张廷枢师在古北口第一线,25师在南关第二线——南关是紧靠古北口的一个小市镇,地形低于古北口长城,历史上就是古北口守军后方所在地。

反正两师靠得很近,就算张廷枢师阵地被突破,25师一个反攻就能把阵地给重新夺回来。

同时,他要求在张政枋师撤离的情况下,作为主帅的王以哲不能走,必须坐镇古北口指挥。

这实际上是一个折中的意见。在我看来,也合情合理。

张政枋师打成这个样子了,撤下去歇歇也说得过去,而张廷枢师你一枪未放,总不好意思到后台去躺着吧,何况还有中央军的主力师背贴背陪着你,怎么着也应该有胆撑两下的。

至于王军长,不期待你发挥什么惊人的指挥艺术了。留在古北口,对张廷枢是一个交待,对东北军官兵,也算是给他们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我想吵架的这两位应该能答应了。

很遗憾,我们大家都错了。

张廷枢和王以哲仍然不同意。

张廷枢对两线据守方案倒也不敢明着推托,但要求关麟征师守一线,他守南关二线。

一线多危险啊,万一日本人的子弹打过来,正好穿心过怎么办。

王以哲则就想甩包袱,最好指挥权什么的都一古脑儿地交掉,哪里肯再留在古北口。

这下好,原来是两个人吵,现在是三个人在吵了。

吵架就跟打拳击擂台赛一样,也有累的时候。中场休息,三方边休息边商量。

吵了这么长时间,杜聿明一直都没有发话。

他没想法?

当然有想法。他的想法是:索性依了他们,我们25师顶到古北口一线去算了。

理由很简单,既然东北军都没心思也没斗志继续守下去了,强扭的瓜不甜,他们就算留下来也未必肯真卖力气。

不如这时候我们直接上去,在古北口以西留一段地方给他们象征性地守一下,他们不用守正面,也就愿意多留两天,然后爱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无碍大局,用不着去多管。那时候他们面子也有了,彼此不用撕破脸皮,下回见面也好看一些。

这理由说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因为关麟征理解不了。

关猛就是一梗直脾气,巴顿将军类型的,考虑问题都是从纯军事角度出发,属于直线型,不会绕弯。

就防守古北口而言,两支部队肯定是要比一支部队好,分两线有纵深,一线被突破还有二线,如果像杜聿明所说的,一线中的任何一点被突破,就等于全线被突破了,傻啊。

杜聿明不傻。他是从综合角度考虑的,说俗一点,就是脑子里绕了很多个弯在想问题。

这时候第17军军部还在安徽蚌埠,包括关麟征师在内的古北口各军都要归属北平军委会,也就是张学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