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节(1/3)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0-10-2408:44:43

长城抗战并不是29军一家孤军作战。

当时一左一右,都各有一个中央军和晋绥军,特别是最难打的古北口,若无徐庭瑶一直在那里顶着,29军别说取得大捷了,原有阵地能不能守住都很难说。

可是一段时间以来,坊间媒体宣传,宋哲元自己也在宣传,都把29军说得太神了,差不多已经完全忘记别人的功劳。隐隐然,一个长城似乎就是靠29军自己守住的。

宋哲元起初这么说,当然是为了抬高身价,但说着说着,人的感觉一好,自己也忘记其中有多少是事实,多少有吹牛的成分了。

如果是报纸的主笔,我们还能把这个叫做“适当加工”,如此写成出来的文章也许更棒,可倘若是一军主帅,就要犯大错误吃大亏了。

宋哲元显然就是在判断上犯了错误吃了亏。

今日之华北,犹如昔日之长城。长城靠举国力量来守都没能守得住,华北又岂是29军一家能搞得定,摆得平的?

事急矣,快叫救命菩萨吧!

这个“菩萨”姓蒋。

可是宋哲元虽然乱七八糟发了一通电报,但里面却没有一份是明确的求救电。

在华北诸侯中,宋哲元素以自尊心强著称。一般情况下,他从不肯轻易向别人讨饶。当初中原大战后落魄山西,都那个样子了,他还是拉不下脸来求阎锡山,若不是萧振瀛替他奔走,兴许就真的只好跑哪个冷街陋巷做寓公去了呢。

现在急不过了,宋哲元还是在要不要叫救命上犹豫不决。

以前老蒋主动说要把中央军派过来帮忙,自己却不阴不阳,恨不得把人家推出门去,如今又反过来请求军事援助,这话如何说得出口呢。

用不着他说,老蒋的电报先来了!

对于华北局势,身处南方的老蒋洞若观火。

他知道宋哲元着急了,真的着急了。

北平城外,东西南北,四郊都燃起了火,宋哲元能不急吗。

就算宋哲元自己不肯承认,对打仗不外行的老蒋也看出来了,当天29军的全线失利,不光是部队不能打,还在于原先让宋哲元构筑的国防工事,这位老兄可能根本就没动心思去弄。

你若是早早地就在四边建筑了坚固壁垒,防守起来至于这么脆弱和吃力吗?

处于旁观者的地步,老蒋对形势看得甚至比宋哲元本人都更清楚。

7月25日,是打破北平包围的一个最佳机会。就在那天,29军对丰台发动了一次进攻,如果那次进攻能奏效的话,就能拔除北平身后的一颗最大“毒瘤”,由此,保定与北平之间也能就此连成一线,即使以后面临日军的三面包围也不怕了,因为南面有依托,可以做到进退有据,后援会源源不断地开过来。

然而打了一阵,却又不打了,29军原样退了回去,不在现场的老蒋急得跳脚也没用。

多好的战机呀,真是让人惋惜。

最佳的机会也可能是唯一的机会。这一天之后,日军的包围圈一天天收紧,遂酝成今日四面楚歌之局。

让老蒋难以接受的不光是时局的危险,还有此前宋哲元的态度。

在他看来,这宋哲元老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跟“燕雀处堂为安”里面的麻雀简直没有两样。

小麻雀在堂屋里筑了巢,以为日子很太平,等到屋里烟囱坏了,火焰直冒,都已经烧着屋梁了,它还以为自己跟这没关系呢。

火是烧房子的,又烧不着我的窝,怕什么。

华北就跟这个堂屋一样,快要烧起来了,北平眼看不保。可我来救火,你却还让我撤退,真不知道你有多蠢(“可痛也乎”)。

现在,老蒋知道宋哲元一定后悔了。但世上是没有后悔药可吃的,还是得想想今后怎么办。

(862)

2010-10-2508:15:02

日本人说他在华北的行动实际上是“不扩大”,即只在华北,不扩大到全国。从利益得失来看,老蒋其实也不想“扩大”,因为他最初的策略就有恫吓的意思在里面,即以自己的“敢于牺牲”吓退对方的“不敢牺牲”。

问题是日军不仅没有被“吓退”,还大举用兵,一副要大打的架势,这就预示着“大战再不能免”了。

那么还要不要“扩大”呢?

老蒋认为,这取决于北平能不能守住。

如果北平能够固守,那是最好的事情,说明我主动他被动。英美这些国家都是“势利眼”,到时就是我不说,他们也会主动站出来调解,事情可能会朝着对我有利的方向发展,日本兵哪来的还得回哪去。

但是另外一个最坏的打算,也不得不考虑。

那就是,既然日军“包围之势早成”,北平就有失陷的可能,而万一陷落,就很难找到肯帮你调解的人了,随之而来,已秉持多年的“一面交涉,一面抵抗”国策也就可能失灵,“交涉”没有意义,只有“抵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