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节(1/3)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09-11-2309:14:22

跟它的老校长蒋介石当然脱不开干系。师父发达了,一般来说没有不拉徒弟们一把的。但是反过来也一样,徒弟们不推上一把,师父也没发达得这么快的。

打铁还须自身硬,老蒋再有势力,他也不会蠢到去用一帮废物。

对黄埔学生而言,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恐怕远胜于纯军事教育。

黄埔军校有一个著名的《革命军人连坐法》,从它的条文上,你就可以看出它培养的军人跟北洋军队有什么不一样:

排长同全排退,则杀排长;

连长同全连退,则杀连长;

……

以此类推,军长亦如是。

军长不退,而全军官兵皆退,以致军长阵亡,则杀军长所属之师长;

师长不退,而全师官兵皆退,以致师长阵亡,则杀师长所属之团长(刚制定时未含旅长级别);

……

以此类推,排长亦如是。

这就是老蒋后来老喜欢挂在嘴边的“黄埔精神”。

我们常在电影上看到的“弟兄们,给我上”,至少早期的黄埔学生是绝不敢如此做的,他只会喊“弟兄们,跟我上”,然后操着枪自己带头冲。

当时北伐军与军校生的比例,曾经达到过触目惊心的八比一,也就是说,八个兵里面就有一个是黄埔出来的,而黄埔的这个还得带着头冲锋陷阵。

黄埔军校,进去不难,出也容易——都死在战场上了。

没有死的,凭着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一点东西,开始有所领悟,然后继续打仗,接着再悟,死了算逑,没死的终于就悟出了道,成了所谓的名将。

这正是黄埔军校得以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时势造英雄。

黄埔学生以前7期出道最早,也最为耀眼,此后无可超越者。

第5军的俞济时、李延年、宋希濂、孙元良以及时任第1师师长的胡宗南都是第1期的,他们除了运气比较好,子弹在他们身上找眼时总是偏了那么一点以外,战场上的悟性也多多少少都起到了一点作用。其中,胡宗南更是被称为天子门生第一人,貌不惊人的一小个子,却很早就做到了主力师的师长。

宋希濂是虚报年龄混进黄埔的,这还得多亏那时候技术手段不先进,要是像现在这样查骨龄,有多少也得给退回来。不过,他后来的表现也说明,对于有潜质的人来说,年龄大小实在无关紧要。

庙行激战犹酣的时候,第261旅(宋希濂旅)已与19路军换防,此时驻扎在蕴藻浜北岸。

一个多星期前,这里正是19路军给予久留米混成旅团以重创的地方。那场战斗给日军留下的阴影实在太深,至今仍未散去,以致他们虽然在南岸屯有重兵,却再也不敢轻易发动渡河攻击。

正是考虑到宋希濂据河防守的责任也很重,张治中才只要求从他那里抽调一个团。但是宋希濂在表示可以遵令执行的同时,仍然提出了一个疑问:

这个团真的能解庙行之困吗?

从路线上来看,该团援兵需要绕道从塘桥渡河,路途很远不说,大白天的,日军轰炸机也不会闲着,肯定要一路跟着凑热闹,所以就算赶到目的地,也得是四、五个钟头以后的事了。

现在战场形势如此紧急,双方打得你死我活,守军别说四、五个钟头了,恐怕连一个钟头都等不起。

也许还没等援军走路走到一半,阵地就早已易手,一切都白忙活了。

张治中沉默了。宋希濂说的一点没错,可是眼下还有别的办法吗?

(212)

2009-11-2309:40:29

zysabig兄:

武器方面我并非行家。据我所知,至少在一二八会战爆发时,中国军队除了汉阳造,其它武器基本上都需要进口。所谓中正步枪并非引进,是国产的,它是德制1924年式毛瑟步枪的仿制品(当然汉阳造也是仿制的德国货,只不过年代更早),是迟至1935年才出现的——这一年对中国武器制造很重要,因为同一年中国也能仿制德国机枪了。这时候的德式师比较牛的一点就是,除了汉阳造外,还拥有一定比例的纯进口德制1924年式毛瑟步枪,这使第5军起码在火力方面要明显超过19路军。

2009-11-2314:07:13

有的。

围魏救赵,绝地逢生。

宋希濂提出,他可以倾全旅之力,强渡蕴藻浜,从侧背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如此,庙行之困必解。

计是好计,连张治中听后也拍案叫绝。

问题是蕴藻浜就那么好渡吗?

关于这个问题,曾在这里吃过大亏的久留米混成旅团的旅团长下元熊弥少将应该最有发言权。

我们让他来说说。

下元(表情忧伤):这哪里是一条河,你干脆说它是一条害人的坑算了。别看河面不宽,水却又深又急,游过去、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