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节(1/2)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0-05-1019:33:01

红脸广田在谈判桌上胡乱折腾,白脸军部就在谈判桌下装神弄鬼。

弄鬼的地方自然还是双方的焦点所在——华北。

在“河北事件”中,“积极”的酒井大出风头,他的上司梅津则因“软弱”而在军部受到了指责。

“华北工作”为什么推进得这么慢,现在知道原因所在了,就是天津驻屯军司令官不得力的缘故。

没多久,梅津就被撤掉了,换上来的是多田骏(陆大第25期)。

多田骏到华北之后才发现,北平的中央军虽然已经撤走,却来了新的中国军队,那支在长城上砍过日军脑壳的29军。

如今北平的主人是当年的抗日英雄宋哲元。

29军不是在察哈尔吗,怎么到北平来了呢?

说来话长。

29军重回察哈尔后,宋哲元面临着一个新的难题,那就是这里的东北义勇军怎么办?

按照何应钦提出的“少编大遣”原则,是少部收编,大部遣散,也就是说,他用的是一把网眼够大的筛子,只照顾大鱼,比如冯占海、唐聚五这些有名有姓的义勇军大佬,那些小鱼小虾就弃之不顾了。

问题是,义勇军这些人不是光说一声“解散”就能解散的,拿惯了枪杆子,你一下子要让他们干点别的,也得会啊。

何应钦是正规军校出来的,只知道认死理:你不是不肯解散吗,那我就把枪口对准你,逼着你解散。

被他这么一逼,有的部队不想解散,就上山做了草寇,干起了为害一方的事情。

萧振瀛对宋哲元说,我们不能做得这么绝,义勇军在东北都打过鬼子,所谓“裹粮千里,迄无虚日,旌旗所指,与敌血战”。后来因为不肯在“满洲国”治下当亡国奴,才跑进关来的,现在我们这样对待人家,岂不让义士心寒?

对义勇军的历史功绩,萧振瀛是心中有数的。

早在东北义勇军与关东军作战期间,他就捎信给自己的妹夫柳青庭(又名柳树堂),让其协助李海青,在松嫩平原与关东军作战。其后,李海青部队加入马占山麾下,成为一支抗倭劲旅。

萧振瀛说,要不让我去试试看,如果他们愿意进入29军阵营,岂不是件两全岂美的事。

除了有柳青庭这个亲戚外,当时剩下来的义勇军基本上都是从萧振瀛的家乡——吉林扶余过来的,借着这两层关系,萧振瀛找到了李海青等人,先拉乡情,再谈抗日大计。如此一说,李海青当即点了头,带着人马跑了过来。

当时,由于29军在长城抗战中建立殊勋,南京政府特许再增编两个师,其中,原刘汝明的暂2师正式改为143师,另建132师,赵登禹因功升任该师师长。

义勇军官兵大多擅长于马战,宋哲元便又提出增建骑兵师旅的方案,也很容易就得到了通过,由此组成了1个骑兵师,正好与29军原来着重于步战的特点相互补充。至此,29军成为一个步骑混编的甲种军。

但兵强马壮,宋哲元的胆子却反而变小了。从第一次“张北事件”开始,他就把“小不忍则乱大谋”作为了自己的座右铭,全没了从前挥大刀砍鬼子时候的勇猛干练。

(630)

2010-05-1109:05:46

没办法,作为地方将领,一旦名声闯出来,家底厚了,大致都有点保本怕折的心理,这是时代使然,并不独宋哲元如此。

但是有一个人,仍然对29军寄予厚望。

这个人就是老蒋。

在第一次“张北事件”发生后没几天,蒋氏夫妇就从北平西行来到了张家口。

蒋介石对来迎接的宋哲元提出,他要去事发现场——张北看一看。

张北离张家口有130里路,已属塞北极僻之地。别说老蒋,宋哲元本人都很少去,所以一再劝阻,但前者意愿强烈,一定要去。

在张北,老蒋一直呆到日落才返回。

朔风野大,苍茫一片。这位军政强人在想些什么呢,没有人知道。

只知道两千多年前,有一位中国的君主且舞且歌,泪流满面: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安得猛士,守吾四方!

宋哲元曾经是猛士,但他现在却离这个称号越来越远了,当然,这并不全是他的责任。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月,在第一次“张北事件”发生仅仅三个月时间后,就又有了察东事件。

本来察哈尔沽源县以东(即察东)并非《塘沽停战协定》中所指的“非武装区”,但这东西实际上没有什么“本来”不“本来”,日本人想要它是,它就是。

伪满的丰宁县与沽源县“交界”,该县民团仗着有日本人撑腰,就时不时地跑过来现现眼。

他们当然不是29军的个,马上被缴了械。

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关东军立即发布文告,说看来是要“扫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