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节(1/3)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0-05-0608:57:29

得听统制派老大的。

永田一语定调:平息事态吧。

那意思就是,好了,支那人出血已经出的够多了。为今之计,还是先把这些好处消化掉再说。

他弄了一个“必要项”,一个“希望项”。

已经得到的好处,全部放进“必要项”。

酒井提出的其它七七八八要求,都被扫进“希望项”。

既然是希望,那就不是必定要做到的,得看中国人有没有这个“自觉性”。

不是说永田不想再捞好处,而是怕好戏被酒井这冒失鬼给演砸了,弄出一个无法收场的结果出来。

在内心里,他其实还是想再投机一把,看看运气的,因此再次交涉的人选,仍然是那个酒井。这在无形中,倒给酒井原来假冒伪劣的身份正了名。

为了确保酒井不出“岔子”,军部还特地派中国课课长喜多诚一大佐(陆大第31期)前去天津进行“监督”。

说监督是假,帮忙才是真。

这厮立功的心比酒井还急。他人一到天津,就把日本驻上海大使馆副武官矶谷廉介(陆大第27期)找来“共商大计”。

几个人在一起议论一番之后,就拿起笔,刷刷刷,把“希望”全改成了“必要”,并在后面添了个时间:限6月12日。

这样一来,真成最后警告了。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9日,酒井、高桥再次走进居仁堂。

几天不见,这两个家伙的小胸脯已经挺到天花板那么高了。

原因当然是因为身份变了:如今我俩可是正宗代表了。

何应钦知道来者不善,赶紧把这些天自己免了谁的职,停了哪个团体的活动,都一五一十地告诉酒井。

可是酒井并不要听这些。

都是已经做了的嘛,我要那些你还没做的。

党部和军队什么时候撤?

何应钦心里一震,知道怕什么来什么了。前面请辞的,免职的,解散的,撤退的,其实都不是核心的东西。

核心的就是一项:保持党部和军队。这是主权的象征。

可是酒井已经懒得跟眼前这位“好好先生”烦了,他扔下那份所谓的协定,扭头就走。

临走时留下一句话,看好了,“限6月12日”前答复。

得不到答复,后果自己想去吧。

何应钦情知事关重大,他无法做这样的一个主,便向蒋汪分别去电请示。

酒井当天摆了一个“不怒自威”的造型,自己很是得意,出了门就一再跟别人吹嘘:看我的,不用打仗就能捞到满把的好处(“可望不经流血而有成就”)。

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内部在闻听消息后却立刻炸了窝。

第一个意识到情况严重的是参谋总长载仁亲王。

这位亲王不是真的不管事,而是看什么时候管。如以狡黠和手腕论,跟那个自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天皇裕仁并无二致。

弄来弄去,几个负责交涉的,竟然把军部颁下的协定都能给改掉。他们到底想干什么?如此一来,是不是连我的命令也能更改了。

不得了,想变天啊。

(616)

2010-05-0614:04:26

他立刻给天津驻屯军司令官梅津发去电报,要求他:“除自卫外,不得使用武力”。

与此同时,对关东军重申,除非得到天皇敕令,否则不得踏进长城以南半步。谁要违反,大逆罪论处。

就这样,他还不放心,怕关东军像以往那样阳奉阴违,装作没收到电报,又让北平使馆武官通过电话,直接向关东军司令官南次郎口述一遍。

梅津接到电报后,顿时大光其火,对着酒井劈头盖脸发了通脾气。

你把参谋总长都给得罪了,以后还想不想混了。

酒井这下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了,顿时面如死火:本想立功受奖的,没曾想一辈子都得倒霉在这上头了。

可是关键时候,有人救了他的命。

何应钦自从发出电报后,一直在焦急地等待回音。

老蒋的电报先到:不能撤军。

在当时的国民党要人中,要论眼光犀利,非蒋莫属。他一眼就看出,中央军南移是核心问题。其它或可商量,唯独这一件,绝对没门(“应坚决拒绝,决难接受”)!

他告诉何应钦,你不要以为中央军南移,就万事大吉了。

不是这样的。

中央军南移之后,不仅不能摆脱困境,以后还将更加麻烦(“不特不能消弭祸患,反增棘手之理由”)。

老蒋知道汪精卫意志软弱,怕他在这一节骨眼上动摇,又专门发去一份电报,特地强调,如果中央军撤退,只会给我们的反对派找到借口(“两广更有辞可借”),舆论也不会答应(“民众大失信仰”)。

可是汪精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