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节(1/3)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0-05-0408:58:47

为什么说他们是老蒋的嫡亲儿子呢?

因为里面的人清一色都是黄埔系的,而且以前四期为主,在老蒋看来,都是宝贝中的宝贝。

蓝衣社的正式名称应该叫力行社(取三民主义要力行之意)。之所以被外界唤作蓝衣社,据说是因为社内干部都穿蓝色军装的缘故。

如果打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这个组织里面的哥们有些类似于当年到德国考察后弄出二叶会的那些日本陆大生。他们身穿蓝衣,就有效仿纳粹黑衫党的意思。

此时希特勒已经上台,德国青年党卫军那股雄纠纠、气昂昂的神气让这些愤青类型的黄埔军人大为心仪。

我们也要这么干,不如此,如何肃贪,如何抗日,如何解决中国内外部乱七八糟、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大堆问题。

老蒋从德国进口军事顾问和武器,而在蓝衣社党徒的眼里,德国人身上的那种铁血精神比物质还要值钱得多。

应该说,老蒋对蓝衣社的态度称得上是又爱又恨,一方面他确实需要这批学生去给他冲锋陷阵打江山,另一方面,也知道这些人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很难驾驭,一个不小心就会像脱缰的野马那样,给他招惹出种种是非。

早在何应钦接替张学良担任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时,为使华北进一步“中央化”,并为抗战造势,老蒋就指令蓝衣社以“华北抗日宣传总队”的名义进入北平,从而建立起了蓝衣社的外围组织:北平复兴社和华北军务会政训处。

复兴社的活是动嘴皮——每天派14个分队到部队学校以及公共场所,跟大家讲要统一抗战,否则就得被日本人各个击破,云云。

政训处的活是拉关系——今天拍拍宋哲元,说你那个大刀队长城抗战时真是帅呆了;明天吹吹东北军,说张学良与老蒋是兄弟手足,是并肩领袖,总之确保这些巨头们没有反意。

除这些“面上工作”以外,对付汉奸、剌探情报的任务主要由戴笠任处长的蓝衣社特务处负责。

那时候的戴老板在蓝衣社里还只能算一个小卒子,连蓝衣社“十三太保”都不是,但已经显示出了他在特工领域内几乎无人能及的潜质。

戴笠在前面帮老蒋完美地解决了张敬尧,差不多弄得板垣无路可走,已初步得到了老蒋的赏识,不过那是在华北还未被日军占领之前。之后他仍然干得相当漂亮,可一不小心却差点因此惹下大祸。

当年胡、白是在日租界被杀手干掉的,而且一前一后,几无任何线索可寻。酒井之所以一口咬定是蓝衣社干掉的,他凭的不是证据,而是“直觉”,也就是他天天在大街上看到的那些拿着抗日传单的“蓝衣服军人”。

你有“直觉”,别人也有。天津驻屯军里就有参谋认为两人是被酒井先找人做掉,然后故意栽赃给国民党蓝衣社的。

几十年来这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610)

2010-05-0413:56:54

直到国民党败退台湾,一些昔日机密已不成其为机密,蓝衣社旧人才揭开了谜底:胡白案是戴笠所为。

戴笠此次出手,恐怕事先并没有想到日本人会如此借题发挥。毕竟那个年头即使政敌之间搞暗杀都是常有的事,今天我整你,明天你整我,等于玩玩游戏,不亦乐乎。何况死的是中国人,在日租界,又是一件没人能破的来无踪去无影的无头案。

可是酒井不着急,他只需要用一种比较古老的侦破技术。

其名:莫须有。

有了把柄握在手里,酒井信心十足,马上就动手给参谋本部发去密电,并列出了计划向中方开出的“菜单”——

撤两个人:河北省主席于学忠、南京政府驻北平宪兵团团长蒋孝先(黄埔第1期)。

撤两个单位:军分会政训处、蓝衣社。

这时候参谋本部次长是杉山元(陆大第22期),真崎已被改派去做教育总监了。

杉山元早在陆大就被他的同学称为“傻瓜元”,整天糊里糊涂的,做事没有什么原则性。他能挤上次长的位置,完全是拜“皇道派”和“统制派”内斗所赐,这些人斗来斗去,聪明的都靠边站了,就把他这个傻瓜给拎了上来。

杉山元和梅津的关系很好,不过在两人关系中,更主动一点的却是作为上级的杉山元。虽然梅津的职位没他高,陆大资历也低一届,但人家是军刀组首席,他跟梅津站在一起,就好像留级生和高考状元站在一起一样,只有洗耳恭听的份,所以一般梅津打来的报告他都认为没有问题。

这次也不例外,他拿着酒井的密电翻了翻,认为是梅津的意思,但因为事关重大,也不知道这样做会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给自己带来什么麻烦。干脆,含含糊糊混过去吧。

于是回复:那你向支那提一提这个“建议”。

按字面的意思,既然是建议,那人家就是可以爱听不听了。酒井才不管呢,他只要杉山元表个态就可以了。建议也罢,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