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节(1/4)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0-05-0813:57:34

这个致命的脚后跟,就是日本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国际关系。自从退出国联后,他在国际上已彻底失去了人缘。英美等列强对他不仅是不待见,而是时时刻刻防贼一样地加以提防。

日本这个最大的弱点,却恰是我们最大的优点。依靠外交家们的努力,中国已在国际社会得到了普遍同情,日本实际上是被从国联扫地出门的。

那为什么大家一时间都不肯来帮我们呢?

说来说去,还要怪我们自己表现太逊。长城抗战,一败到底,只能拿些吹牛消息来搪塞国联的顾维钧们。这边顾维钧刚刚宣布中国取得了大捷,那边长城的某某口就被日军攻陷了,弄得这位著名外交家很是难堪。一些中小国家本来是支持我们的,希望中国能够给不知天高地厚的日本一个巴掌尝尝,但慢慢地也开始失望了。

大家都觉得中国似乎还像过去宣传的那样一盘散沙,属于扶不起的阿斗,那帮你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我用一个声音说话,尽管弱小但只要表现得像个男人,就不信同志们无动于衷。

在国际社会这个更大的棋枰上去打眼,找出路,“藉外交而补实力之不足”,正是老蒋能够始终保持乐观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这里的“国际援助”指的主要还是列强,英美苏这些,那些单个的中小国家就是有那心也没那力。

汪精卫对此却不以为然,他持“中立路线”。

谁都不要“联”,既不要联苏,也不要联英联美,因为这些国家都不牢靠,而且日本人最恨中国以夷制夷,到时合纵不成,反遭其辱,所谓“当前无益,将来无望”是也。

老蒋反过来,认为走国际路线,才是中日对抗的一个重要出路:“当前无害,将来有望”。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老蒋当年“削藩”时所取得的经验,只不过,合纵连横的策略换了一个舞台,被他从国内搬到了国际。

日本人为什么害怕中国以夷制夷,还不是从中感觉出了威胁。日本是我们的敌人,敌人害怕的,我们就高兴,并且要坚决去实行。

作为从内战中打拼出来的草头王,老蒋的眼光和谋略确实远非书生领袖老汪可比。

问题现在集中到列强身上,我们究竟能傍谁呢?

能傍上英美最好,但这两个款爷暂时都指望不上,不仅不能指望,他们还会时不时地给你来个趁火打劫。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6月,美国实施白银政策,中国的白银被大量抽走,导致国内“金融梗塞,贸易减退”。老美此举当然是为了转嫁他的经济危机,可是你坑谁都可以,也不能来坑我们这样的穷人啊。

郭泰祺因此气愤地说,美国政府损人利己,实行的是“混蛋政策”。

英国呢,也好不了多少。在中国面对日本进逼的时候,这个昔日的“日不落帝国”除了偶尔搞点决议来敷衍一下中国人外,同样没有拿出什么实际措施来应对。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国联的软弱无力。

老蒋不得不把眼光投在先前最无好感的苏联身上。

(623)

2010-05-0819:18:52

但是,自从中苏复交后,两国关系其实并没有如原来预计的那样进入快车道。原因也很简单:各怀心思,同床异梦。

就在长城抗战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苏联却继续向“满洲国”派遣领事,而且还要同伪满重新勘定疆界,等于是一种变相的“承认”。这在当时世界各国普通对“满洲国”不予认可的情况下,无疑让中国感觉很受伤。

由于苏联的中东路经营在事实上已难以为继,斯大林不顾中国的反对,一直说要把中东路卖给“满洲国”。他还不是光嘴上这么说说的,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苏联真的和日本及伪满签了协定,把中东铁路“卖”给了对方。

老蒋被气得说不出话来:你就算是要卖,也得先卖给我,条约上可写得清清楚楚。

他同时也在心里嘀咕,苏联这么“怕”日本,是不是老毛子真的肾亏啊。

但是在听完一个报告后,老蒋的看法改变了。

做报告的人就是“军事家”杨杰。

通过长城抗战,老蒋感到如果真刀真枪,杨军事家还是不太好使,但这并不妨碍他继续让杨杰派用场,不过不是用在战场上,而是派到军事外交领域去了,人尽其才嘛。

杨杰以参谋次长的身份,带着一个军事视察团前去苏联。

一回来他就马上向老蒋报告:苏联的军事不是好,而是好得很,他那兵工厂和军事教育都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均为始料所不及”)。

此次出访,杨杰还带回另外一个信息。

那就是苏联接待他的规格非常高,并且话里话外,都直接流露出了彼此接近,共同对日的意图(“中俄两国若能合作胜日必可操左券”)。

杨杰从军事角度出发,建议时不我待,应该赶紧抓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