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节(1/3)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0-07-1208:52:17

两天之后,南京政府宣布对张学良进行特赦。据说这还是出于“蒋委员长”的一再“呈请”。

那既是“特赦”,你得放了人家啊。老蒋不但不放,还将张交军委会“严加管束”。

如果说军事法庭让张学良坐十年牢,尚有法可依的话,老蒋这么做却实在没有多少法律依据,颇让人无言以对。

性情高于制度,权谋胜过法律,堪称当年老蒋这批民国当权者治国理政的一大特点。虽暂时便宜于权变,可得利于一时,却等于为今后埋下“人治”的一颗颗定时炸弹。吾国政局之百年祸患,不能不说盖肇因于此。

以张学良和宋氏兄妹的关系,其中内幕岂能不知。其实早在军事法庭未开审前,他已经得悉,自己将失去自由,不能再回西安了。

可想而知,这对他心理上的打击有多么巨大。当时有人来访,看到张学良已经表现得很是愤怒,且对自己“自投罗网”、“自寻死路”有一种有苦说不出的意味(“义愤填膺,颇有难言之隐”)。

在这副棋局之中,他已完完全全地沦落成了一个被推来移去的棋子。

坐在棋枰一方的是过去的“盟兄”老蒋。

扣留张学良,与其说是老蒋对张的报复,毋宁说他是在做新的战略布局。

诚然,西安事变中吃了那么多苦头,是个人都不会没有恨意。但随着事件的进展,张学良又表现出了“拼死护主”的一面,特别是亲自护蒋进京的做法,其用心之良苦,不能不让人感动。此时,如果你还以为老蒋只在于图一时之快,以逞个人之意气,那还是太小看他了。

先后赴西安冒死救蒋的三个“勇者”:端纳、宋子文、宋美龄,均有意尽快释张,甚至不惜在老蒋面前“哭谏”、“哭求”。他们希望回报张学良的是情义,而惊魂甫定之后的老蒋则不同,他要捉摸的却还是那个永恒的主题——“安天下”。

经历过西安事变之后,老蒋对用枪杆子来完成“武力统一”的想法格外慎重起来,一方面是代价太大,往往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又易为外寇所乘,时间上也来不及了。他的兴趣,开始集中在用领导抗战为号令,从而规划新的“政治统一”。

不过,老蒋的“政治”,可不是胡老夫子的“民主宪政”,说白了,就是他惯用也爱用的政治权谋。

这回的目标是刚刚从中脱身而出的西北。

对“桀骜不驯”的东北军和第17路军,如果你不想动武,确实也只能用“谋”:外面说降,或者内部分化。

其实类似的做法,老蒋不是没尝试过,比如离间张杨,以及派“蓝衣社”、国民党党部进行渗透和监控,只不过最后证明,那都是一次次失败的尝试,否则也就不会有西安事变发生了。

从老蒋得知能安全离开西安的那一刻起,他恐怕已经在苦思“良策”:如何才能分化“三位一体”。

这个答案,就从张学良身上开始找。

(769)

2010-07-1307:01:14

少帅肯亲自护送回京,这点是老蒋原来没有预料到的。不过他以一个政治家的敏感,很快就意识到,对方此举正可好好利用,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在“三位一体”中,张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也就是说,要拆分“三位一体”,就必须扣张,而要扣张,又没有比现在更适合的时机了。

因为可以借助“民意”。

长城抗战前,张学良下台出洋,起作用的就是“民意”,到西安事变之后,同样可以靠这股东风来推上一把。

不过,老蒋人是扣了,却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一定能确保此计成功,而一旦“拆分”不成,“三位一体”仍团结如昔的话,这人恐怕就“留”不住了。

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老蒋一方面通过宋氏兄妹等人之口,在释张上留有一定余地,另一方面,又以治疗背伤为由,请了一个月的假,回老家“养伤”去了。

在他走之前,国民党内部已定下调子,将在两个半月后召开五届三中全会,到时再具体制定内外政策。

两个半月,留足了彼此斗法和伸缩的空间。

老蒋的“休假”,跟他历次“隐居回乡”一样,人走心不走,只不过是由幕前“隐身”到了幕后而已。

幕前负责演戏的仍然是一文一武两位:文为孔祥熙,武为何应钦。

孔祥熙“文攻”,着手调整陕甘两省军政人员职务——

杨虎城、于学忠撤职留任,同时任命“倒戈有功”的冯钦哉为第17路军总指挥,企图挤杨虎城出局。

何应钦的任务,是配合“文攻”,实行“武卫”,即指挥两路“讨逆军”,继续从东西两个方向朝西安逼近。

凡此种种,无非是要促西安方面“内变”。不过此类伎俩,以前并没少用,大家早已斯空见惯,所以能起到的效果也极为有限。

问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