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节(1/3)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0-10-0808:30:23

老蒋就站起来发言说,我们要以史为鉴,不能这么“冒进”。

在中国历史上,宋被元灭了,明被清亡了,这都没有什么,汉民族最终都能实现复兴——元之后有明,清之后有民国。

但这次日本侵略不一样,他们这个国家文化不弱,又有很强的排它性,如果被他们灭了,我们就完蛋了,以后就万劫不复,永无复兴的机会。

事实上,老蒋的这个说法并不是他的原创。

明末三大儒中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有充分阐述,他把亡国与亡天下分开,认为亡国不过是改一个国号,比如把明改成清,但道统还在,“仁义充塞”,大家仍敬孔子,这样民族复兴就有机会。

什么叫亡天下呢,照钱穆的注解,就是传统文化倒掉了,那整个民族等于自动消解了,还谈何复兴。

这样的危险不是没有,事实上,日本在东北实行的就是这一套政策,连上课用的都是日语课本,如此一来,只需两代人的功夫,下一代就可能不知中华文明为何物了。

老蒋在会上说,如果我们没有准备好,就仓促应敌,打又打不过,一旦亡国,就不易复兴了。

军政部长何应钦则做了个报告,把中日实力做了番对比,结论是以现有武器而言,实在抗不了多久,到那时,黄河以北必然丢失,长江流域亦不可保。

蒋何当时强调,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即算把黄河以北都丢掉了也没关系,以后还可以再夺回来。

德王在打听到这段内幕后的第一反应,却是加快了与日本的“合作”,因为他认为既然老蒋连黄河以北都“准备不要”了,那他的蒙古更不在话下,可以让他“自由处置”了。

那时候他无论如何没有想到,没过多长时间,老蒋就会让傅作义在绥远主动干那么一下,差点把他的脊梁骨都给打断了。

其实老蒋当着众人的面,特别是为了堵住“主战激进派”的口,才说出了“黄河以北可以不要”这样的话。

失去“黄河以北”意味着什么,老蒋自己心里比谁都更清楚。

对于南京政府和老蒋来说,“黄河以北”的华北不同于东北,东北或可缓一缓,等个两年再说,华北却不行,那相当于是古代的中原,一旦失去,连带南京政府所在的华东都没了屏障,后者将直接面临外夷的冲击,情形不会比历史上苟安的南宋好多少。如此,中国还能叫中国吗?

所以,这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华北问题,而是全国问题,日本向华北开刀,等于在向中国一国开刀。

如今已不是战与和的问题,而是战与“让”的问题,关键点就在于,你想不想,肯不肯把这个“黄河以北”,也即华北“让”给日本。

战与“让”,实际上就是战与降。

降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问题只在于战的时间,什么时候可以战。

(840)

2010-10-0814:05:42

我们把日历翻到二十年前,即公元1915年。

袁世凯把文武百武都召集到一起,告诉诸人,在“国力未充”,若战必输的情况下,为了不致“重蹈甲午之覆辙”,将不得不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

这位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当时很沉痛地说,之所以暂时向日本人低头,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是整个国家的奇耻大辱。今后大家要“卧薪尝胆、奋发有为”,以雪前耻。要不然,我们就算是白白的“耻辱”了,十年之后,不但不能跟日本一决高下,亡国之危险还将“更甚今日”。

十年过去,到了1925年。

老袁的话竟不幸而言中,南北政府你来我往,打成一堆,此时北伐未了,中原未定,何谈复兴?

随后便有了“济南惨案”和“九一八”事变,日人兵临城下,亡国危险真的是超过了以往。

再过十年,新的“国家元首”老蒋倒真有了一点“卧薪尝胆、奋发有为”的气象,于是国家面貌也就有了一些不同,反过来国人“抗日御侮”的情绪变得更加高涨。

在1935年后,连向来主张隐忍的黄郛都极力催促加快备战步伐,实际上也就表明此时的国内舆论已不容许老蒋再稍作退让,更不用说把黄河以北都丢掉不管了。

到了1936年,整个中国已是图穷匕首现,除了屈膝投降,再没有任何可让之处了,而老蒋在经过绥远战役和南京中日谈判后,自信心却大增,认为自己的“不怕牺牲”是完全可以吓退日本的“不敢牺牲”的。

那么1937年的国内环境如何呢?

利用塘沽停战后的5年时间,南京政府完成了所谓的“黄金十年”的最后五年过渡:

经济方面,实现了币制改革,从而强化了对各地方政府的经济控制,也间接使其不再能够轻易脱离中央。

政治方面,按照黄仁宇的说法,在“两广事变”、“西安事变”之后,全国统一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它派别再割据称雄的可能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