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节(1/3)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10-09-2409:59:53

宋哲元滞留在天津迟迟不走,想干什么,老蒋和何应钦心里都很清楚,但限于各自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何应钦不可能直接点破,而老蒋就没有这样的顾虑了。

宋哲元以为,靠一个“秦松协定”,就能“完美”地解决“卢沟桥事件”,老蒋却不是这么想的。

依据国研所等机构送来的情报,以及老蒋自己这么多年来与日本政府打交道的经验,他判断事情决不会如此简单,而“卢案”(指“七七事变”)也必不可能得到这样轻松的解决。

宋哲元说,协定上白纸黑字,日军要撤离卢沟桥。但老蒋说你不能光看日本人给你的“承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没事做,要跑到卢沟桥来跟你搞联欢活动,而是志在造成“第二冀东”。

什么叫“第二冀东”?

殷汝耕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称为“第一冀东”,现在他们要把平津复制成冀东政府的老二。

我还告诉你,接下来,他们肯定会宣布,冀察是“不驻兵区域”,而且这里的政府机构和人事任免都要得到其同意。

老蒋之所以那么惹日本军人恨,在于他常常能把日本人的心思猜透,就像对方肚子里的蛔虫一样。

老蒋问宋哲元:你会做这个“第二冀东”的傀儡老大吗?

不需要对方回答,老蒋这里自有答案:当然不会,即使你想做,我也绝不答应。

所以,无论你宋哲元做出什么让步,只要日本人“第二冀东”的目的无法达到,他们就会得寸进尺,永远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决无已时”)。

对宋哲元说的这番话,实际上是老蒋此前与日反复争斗的经验之谈。

他向宋哲元表明了自己的决心:我决定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此来保持“国家与个人之人格”,而你宋哲元,也赶快趁这段时间把“预定之国防线工事”给筑好,一分钟都不要耽搁,星夜赶筑,限期完成。

老蒋虽然没有明着要求宋哲元跟自己一起赌咒发誓,但却举起金箍棒,给宋哲元划了一个圈子。

那就是不管和战与否,你都必须与中央保持“共同一致”,决不能“单独进行”。

短短几天之内,老蒋已连发三电,犹如三道金牌,而且一道比一道急,使得宋哲元不能不为之动容。

为了从侧面更有效地说服宋哲元,老蒋还从庐山专门给秦德纯打来一个电话。

他提出了处理“七七事变”的两个核心原则,就是两个“不能”。

一,不能让出华北尺寸之地,二,不能接受日方的任何条件。

假如日本人就是不让步呢?

没有二话,“牺牲到底”。

蒋何都言之凿凿,加上秦德纯在旁边进言,宋哲元对日本人能否真正遵守“秦松协定”,进而和平解决争端也起了疑心。

他不是一个没有军事常识的人,此时如果集中力量,及早向丰台日军出击,在以众敌寡的情况下,一举全歼对方都是有可能的,但他下棋不能只看一步,而是至少得看两步。

下一步,吃了亏的日本人会善罢甘休吗?

这是宋哲元要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

到这一步,如果想不依靠“外人”帮忙,由29军独当其冲的话,他手中可称得上法宝的,就只剩下了一个“品”字阵攻防体系。至于老蒋提到的那个国防工事,根本连个影子都没有,临时抱佛脚似乎也不现实。

对于其时的宋哲元来说,和也好,战也罢,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他必须从一个人那里得到明确的态度。

(830)

2010-09-2511:53:55

这个人就是在“品”字阵中占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张自忠。

可是张自忠自从“秦松协定”签定后,就前往北平观察形势,尚未回转。

怎么办呢,看来卢沟桥的那点事真的不易解决。

他把29军副参谋长张克侠召来,询问对方有何意见。

张克侠说,要不我们把兵力集中起来,改守势为攻势,把丰台日军歼灭或赶走,以求完全彻底地解卢沟桥和宛平之围。

宋哲元点点头,好,你先做一个计划。

计划刚刚做好,张自忠却从北平回到了天津。一到天津,他就公开发表谈话,表示“卢沟桥事件”已经和平解决,不用再打仗了。

张自忠仍倾向于“和”,宋哲元就无法再说“战”了,自然张克侠的用兵计划也只能暂时搁置。

正在举棋不定之时,宋哲元听到了一个新的消息。

新任天津驻屯军司令官香月到达天津,正式取代那个奄奄一息的田代。

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日军的每一次走马换将背后,一般都包含着一个重大行动的开始。

这次也不例外。

行动发起者:陆相杉山元。

一个军部会议,一个内阁会议,杉山元的派兵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