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1/3)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09-10-1219:44:56

显然,日本国内那些一个比一个更疯狂的激进组织“功不可没”。

最后经过共同努力,中日还是缔结了新关税条约,但两国关系的全面好转似乎已难以指望。

滨口内阁本来还能再撑两天,无奈愤青们已经等不及了,他们来了个“斩首行动”。

事缘于伦敦海军裁军条约的通过。

经济危机来了,西方国家一个都没逃得掉。为了抱团取暖,便有人提议开一个会议,大家都砍掉一点海军军费。

对于滨口内阁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压缩军费开支的好机会,便代表日本政府予以批准。

在批准之前,内阁与海军最高指挥机构军令部已做过沟通。没想到,人家事后不认帐了,一口咬定内阁此举是擅自行动,侵犯了天皇的统帅权。

作为反对党的政友会跟个二愣子似的,丝毫没拎清楚这其实关系到政党政治与军阀势力的斗争,关系到今后政府还能否独立行使内政外交权的问题。

他们竟然也站到军部一边,跟着在下面瞎起哄,为了能够达到顺利倒阁的目的,对当政的滨口内阁不遗余力地进行攻击。

一个月后,爱国社的爱国愤青便帮军人政客们解决了全部问题,他们在东京火车站剌杀滨口,并导致后者重伤身死。

凶手抓获后开始被判死刑。为此,全国各地竟一下子递来了7万多份请愿书。所有请愿书都一个意思:剌杀是爱国行为,政府当局必须予以减刑。

顺应“民意”,该凶手被一再减刑,十一年后假释出狱。

滨口被剌事件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预示着日本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昭和动荡”已经开始。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当年提出军主政从(即“巴登巴登密约”)的二叶会已不算什么了,现在陆军里最猛的叫樱会,海军里的叫王师会。

这两个会都不把政府当官的放在眼里,他们的旗号是要搞“昭和维新”。樱会更是准备在滨口被剌后再接再厉,着力推进所谓的“国家改造运动”。

按照这个运动的最初设想,是要先内后外,即先对内进行政治改造,建立军人政府,具备打大规模整体战的条件后,再对外发动战争,以此解决“满蒙问题”。

1931年初,他们策划了一个“三月事件”,计划对议会发动突然袭击,强迫内阁总辞职,然后由天皇下诏重新建立军人内阁。

但最后因内部分歧,这一计划未能成功,“事变”也就成了“事件”。

在各领风骚三五月后,曾经壮志凌云的滨口内阁终于轰然倒下。继之而起的是若榇内阁。

在若榇内阁成立的当天,王正廷约见日本驻华代理公使重光葵。

大喜的日子,王部长没忘给公使先生准备一份贺礼,还很重。

长长一串礼单报下来,重光葵越听越吃惊,从收回海关关税自主权,到收回租界,再到收回铁路航运,等于中国这块地方,就没他小日本什么事了。

革命外交果然力道十足。

(88)

2009-10-1309:09:39

临走时,似乎还觉得不够份量,王正廷又加了一句:所谓“满蒙权益”,也即旅大地区和南满铁路,中国也是决意要予以收回的。

从外交部出来,重光葵擦了一把冷汗,赶紧启程回国报告情况。

消息传到日本岛内,犹如给早已气势汹汹的舆论加了一束薪,添了一把火。无论民间还是军方,都认为是由于政府过于软弱,才在外交上一再陷入被动局面。

很多人回过头去看,又重新找到了那个尚名不见经传的关东军小军官石原中佐的“价值所在”。

至此,“满蒙生命线”理论到达了它被卖力鼓吹的最顶点。军部由于“三月事件”的失败,也由先内后外,逐步倾向于先外后内。

此时,离石原这位天才当初设定的两年期限,还剩一年不到。

那么到现在为止,这个被日本人称为“百年不遇的军事天才”到底在忙些什么呢?

日本人在微观事务方面的精益求精,是连西方人都为之叹服的。

对日本文化做过细致入微研究的小泉八云曾经说过,这个世上没有比日本人更好的外科医生了。

听名字,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个本地产的日本通,其实不是,这位先生是个纯正的英国老外。当然,他原先不叫这个日本名,是后来到东瀛定居,娶了个日本老婆,才夫随妇姓,改姓小泉,名八云。

这个经历应该跟加拿大留学生、会说相声的那个大山差不多。

小泉八云对日本文化非常推崇,认为日本人的天性,自然而然适合于准备和实施各种复杂的行动计划,哪怕这些东西在外人看来是多么的琐碎和烦杂。

有战略家之称的石原可称得上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一个“关东军占领满蒙行动计划”,仅仅方案的完备,他就用了一年多时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