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1/2)

有声小说,笔下文学在线收听!
2009-09-3009:41:27

li200兄,德国和苏联(或者沙俄)其实一直是相互防范的,这可以说是历史让他们结下的心结。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战失败后的德国终将作为军事大国再度崛起,实际上是当时许多国家(包括日本)都预见到的。因此这里,我指的威胁主要还不是实际战力方面的,是心理上的防范。

2009-09-3009:47:35

唐和尚是湖南人,不知什么原因,他认为自己的前世应该是广西人萧朝贵。说起来,这位萧兄可不是凡人,当年在太平天国里面,和杨秀清一样,都是所谓“天父天兄”的首席发言人。

因为萧朝贵生前很厉害,唐和尚也就认为自己很厉害。又因为佛是讲生死轮回的,属于支持“唐和尚可能就是萧朝贵”这一论点的流派,老唐对佛教自然而然就有了好感。

跟老冯对基督教说不出什么新鲜道道来不一样,唐和尚对佛教还是做过一番研究和思考的。特别是他还善于融会费通,勇敢地打破了各学科界限,把什么党的理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类现代东东同佛教放一块,来了个关东一锅煮,弄出了一道很雷人的杂伴菜,叫做“佛化党外,二位一体,唯心唯物,两极相通”。

湖南湘菜自此更加有名了。

唐的部队,既然称为“佛教军”,实非浪得虚名。该部所有官兵都摩顶受戒当了佛家弟子,胸前专门佩戴“大慈大悲救世”徽章(不知道是不是人人都会大慈大悲掌)。

部队训话时,长官第一句问的不是军事口令,而是和少林寺和尚一样的佛家戒律:不偷盗、不妄语、不乱杀、不邪淫、不酗酒,汝今能持否?

一众佛兵双手合十,答曰:能持……

佛法有云,小乘度己,大乘度人。

唐军部队的“远大理想”,便是实现大乘佛教的“度人”目标,即所谓“大慈大悲,救人救世,人不成佛,我不成佛”。换言之,他们和你打仗不是要杀你,而是要度你,是为你好,是件要让你成佛的大善举。

老冯的基督部队有“大主教”,唐和尚也有。他拜了一个扬州师傅,姓顾。此君是个信奉佛教的居士,自称对佛学很有研究,而且能言善辩,搞传销是把好手。说他能把佛祖讲得哭哭笑笑稍微夸张了一点,但骗骗唐和尚肯定绰绰有余。

唐和尚一直把这位顾师傅当个活神仙给贡着,其手下也鉴貌辨色,非常服贴这姓顾的。

在顾师傅的主持下,唐和尚专门搞了一个“金光明法会”,让全师官兵都当众摩顶受戒,预先体验了一把成佛的快感。

湖湘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唐赵斗法的故事。

说那时候唐和尚任湘军第四师师长。第二师的赵恒惕向来对唐不服气,你迷中原佛教,我就信藏传佛教,你和尚,我喇嘛,看谁搞得过谁。

树大招风,搞封建迷信竟然也有互相嫉妒的。

于是,两家便面对面祭起了“圣坛”,开起“光明法会”,这边念“南无阿弥陀佛”,那边哼“唵嘛呢叭眯哞”,都指望能请动佛祖老人家,一个霹雳就把对方干倒。

不凑巧的是,佛祖那天正好出差了,所以谁的忙也没能帮上,但唐赵二人从此就结下了梁子。

故事虽然有趣,但其实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无论是资历还是年龄,赵恒惕与唐和尚都不在同一个等级。

(64)

2009-09-3016:20:48

准确地说,两人之间其实是上下级关系:老赵是小唐的上级领导。只不过这种关系有些奇怪,经常是领导不把自己当领导,下级也不把自己当下级。

赵恒惕这人其实也很有些意思。

他信佛是真的,但跟西藏喇嘛应该没什么关系。

作为混在民国的老人,可以用两个字来对他进行概括:“忠厚”,四个字形容:“忠厚老实”,基本属于和东北的张作相一个路子的。

虾有虾路,蟹有蟹道,那年头兵慌马乱,大家出来混都不容易,如果你实在没什么本事,“忠厚老实”也能凑个数。

赵恒惕成名很早。武昌首义时,黄兴和冯国璋隔江对峙,眼看吃不住劲了,急调其它省的革命军入鄂增援。赵恒惕就是这些援兵之一,不过他出名不是因为打清兵有办法,而是另有原因。

武昌掌握实权的其实并不是黄兴,而是湖北都督黎元洪。这哥们是被革命党人硬从桌子底下拖出来的,因此对周围聚集的这些外省革命党戒心很大。南北议和刚刚成功,就赶紧把赵恒惕调走。走的时候,赵恒惕说没路费,黎都督便借了他五万银元作为开拔费用。

五万银元不算少,但黎元洪从没想过拿回这笔钱。在他看来,五万银子能打发一支部队走路,也算值了。

令黎元洪万万没想到的是,没多久,赵恒惕在领到发给他的军饷后,又把钱都如数还回来了。

这在民国简直算得上是一件奇迹。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本来是天经地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